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  →   新闻中心   →   一线新闻 →  正文
航天科技四院以固体动力进军商业航天市场
来源:中国航天报     日期:2025年10月22日    字体:【】【】【

近段时间,中国航天固体动力领域捷报频传。9月5日,谷神星一号遥十五火箭点亮夜空;7日、27日,长征六号改火箭一月内两叩苍穹;9日、24日,捷龙三号火箭实现半个月海上两连发。10月11日,引力一号火箭海上出征;19日,力箭一号火箭顺利起飞。

火焰腾起,箭指苍穹,群星闪耀……这张连发连胜的“成绩单”,离不开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在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领域作出的贡献。密集升空的“中国箭”背后,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不断跃升。

“双轨并行”:固体动力的技术突围

火箭发展,动力先行。火箭要实现快速、可靠发射,动力系统是关键。

面对小卫星组网与应急发射的爆发性需求,固体动力凭借“可靠性高、响应快速、无依托发射、长期贮存”等技术优势,成为打开商业航天万亿元市场的“金钥匙”。

立足“整体式”和“分段式”两条技术路线,四院确定“双轨战略”发展固体运载技术。

从2009年120吨推力发动机试车成功,到2021年推力“世界之最”的500吨推力发动机问世,四院逐步构建起型谱化家族。

在四院发动机型谱中,直径2.6米200吨整体式发动机,已经应用于力箭一号、捷龙三号两型运载火箭;直径3.5米500吨整体式发动机一经问世,就打下了“世界推力最大、装药量最多、可工程化应用发动机”的标签,为大型运载火箭奠定动力基础。

整体打基础,分段再提升。分段式发动机通过模块化组合装配,完美平衡“性能需求”与“研制能力”的矛盾,破解推力瓶颈,是固体发动机推力走向更大、性能走向更强的必由之路。

2022年3月,4枚2米/2分段固体助推发动机托举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首飞成功,实现分段技术首次工程化应用。四院相继攻克直径1米/2分段至3.2米/3分段等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,为火箭千吨级推力储备技术能力。

要做商业航天的引领者,首先要做技术的开拓者。而今,四院已形成直径1.2米至3.5米、推力60吨至500吨的系列化、型谱化发动机体系,支撑起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至4200公斤的全域运载能力,不断刷新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新纪录。

风口已至:战略卡位的超前布局

2024年,“商业航天”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推动商业航天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。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.8万亿元。

产业风口已至,四院开启前瞻行动和机制破冰。早在2023年10月,四院成立西安航天商业火箭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,首次发布6型商业固体发动机型谱,实现从“国家任务”向“市场驱动”的战略转型。

在腾飞的大环境中,四院以技术创新强化市场竞争力,大力推动基于500吨推力整体式发动机的3.5米多分段式方案的研制工作,瞄准千吨级推力需求,以满足深空探测、载人登月等重大工程任务对运载工具的新要求。

面对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挑战,四院坚持“固液协同”的差异化路径。一方面通过技术迭代更新,进一步提升固体发动机技术经济性和竞争力;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运载能力5吨左右的固体动力,与液体动力捆绑。此外,四院还将开展固体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,力求在细分领域实现“换道超车”。

目前,四院商业火箭动力公司通过强化市场开拓,挖掘市场潜力,已获超十亿元采购订单。今年以来,四院已护航商业航天发射十余次。四院正不断加速拓展商业航天版图,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风口下抢占先机。

群星璀璨:新质生产力的航天答卷

从黄海之滨的烈焰腾空,到大漠戈壁的星箭交响,四院固体动力的发展史,正是中国商业航天从“零的突破”到“群星璀璨”的缩影。

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共鸣,才能形成强劲的商业竞争力。

在力箭一号、捷龙三号火箭采用的200吨整体式发动机上,四院采用了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壳体、宽摆角柔性喷管等多项核心技术。同时,海上热发射的成功经验,也为四院执行航天高密度发射任务提供了更具效率的技术模板。

对商业航天而言,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太空经济的延伸。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将爱神星留轨平台等创新载荷发射升空,商业航天企业尝试发展“在轨经济”新模式,这也是一次把火箭从“运输工具”向“空间经济载体”转型的探索。

从120吨推力的开局起步,到千吨级引擎的星辰之约,四院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证明:每一次飞跃和绽放,都始于毫厘之间的坚持和精进。

王思彤

联系我们
电话:010-68372291
传真:010-68372291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
邮编:100048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
官方微信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
新浪微博